香港空间 香港主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我院译审李华生论文之翻译标准探讨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3-03-12 15:54:22    文字:【】【】【
摘要:翻译标准探讨

翻译标准探讨

关于翻译标准,大概自有翻译以来,就慢慢开始酝酿了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译员的需求,盛况空前,见所未见;翻译作业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波及各行各业,闻所未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翻译的研究,包括对翻译标准的争鸣,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

我们这代人,就翻译而言,是后辈小生。老前辈们为我们作了大量的基础性的、开拓性的实践和研究。可以说老前辈们的研究硕果累累,给我们后来的译员留下了丰厚的遗产。鄙人所在的工作单位―─“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是工程技术翻译界有一定影响的翻译机构,翻译作业期间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置的问题,每当此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经常要斟酌翻译的标准,权衡不同译法的得失,选择一种安全系数较大的译法。

翻译标准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要包含这些内容呢?首先,进行翻译作业时,必定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对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有所了解,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不无帮助吧。而拙文《浅析语言的本质和翻译的实质》”正是为了本文《翻译标准探讨》作个铺垫而写的。

为什么需要译员进行翻译这项作业呢?当一群语言互不相通的人们想要使用各自掌握的不同的语言进行相互交流,或者想要阅读对方写就的文字材料时,他们就无法直接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流、沟通了,他们需要借助其它的“工具”才能交流、才能沟通。译员和翻译作业的需求便应运而生。语言互不相通的人们借助译员的翻译作业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此时,对于译员来说,语言首先不是工具,而是信息的载体,是翻译作业的对象和目标、翻译作业的源泉和翻译作业的产出。倒是译员自身在进行翻译作业时,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人交流、沟通的工具了。在翻译作业这一行为过程中,本来是工具的变得不是工具,本来不是工具的倒成了工具。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是是非非非非是、非非是是是是非”。这才是天经地义,才是自然法则,才是人间正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不能利用语言直接进行交流、沟通的人们借助译员的翻译作业达到相互交流、沟通的目的。译员在实施翻译作业时,不是译员自己在与他人交流、沟通,而是为了他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而实施包含“解读、叙述”两个步骤在内的翻译作业的,在实施这两个作业时,译员自身并不参与、也不容许其参与交流、沟通,至少不是交流、沟通的主体,而是他人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工具。

翻译时,“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化的是语言,不变的是信息。进行翻译这项作业时,是译员将别人说过的话再重新说一遍,将他人写出的文章再重新写一遍。重新说一遍,重新写一遍,还是他人言,还是他人文,不是译员言,不是译员文;也不能、也不容许是译员言、译员文。笔者在总结自己的翻译工作经历时曾不由自主地、不无感慨地写道:说尽天下话,句句他人言;写尽天下字,字字他人文。或许以译员身分工作的同行们也都会有此同感吧。如果是译员言、译员文,就糟啦!就错啦!为什么?如果是译员言、译员文,信息就不真了,而是失真了。不真了、失真了,翻译作业还有什么意义呢?翻译作业的意义便会荡然无存。所以翻译标准的第一条应该是“真”即信息要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轻松。尤其是商业性的翻译服务机构中的译员更是如此。中国有句俗话叫“隔行如隔山”。同是国人,他人的专业、他人的学科、他人的行业,他人说的话、写的文章,能听懂、能看懂、能理解多少?更何况是外国人用外语说的话、用外文写的文章呢?!因为这里也要包括专业性、知识性的话和文章啊,那就更听不懂、看不懂啦。听不懂,也得听;看不懂,也得看。这是时代的要求、国策的需要,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谁叫你干上翻译这一行业的呢?!这是上帝赋予译员的使命,你只能设法去适应它,而不能让它适应你。尤其是商业性服务机构的译员。要它适应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就熄火啦;改革开放就只能变成闭关自守啦!这不是说大话、说空话,说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情实话。

前人提出的翻译标准首要的一条就是“信”,什么是“信”?实际上指的就是翻译出来的语言——目标语言中所蕴含的信息要令人相信。要令人相信唯一的办法就是信息要“真”。如果说语言是工具,那么语言就是用来交流信息的工具。一旦失真,语言就成了说慌的工具。译员说慌,翻译作业还有什么意义呢?!实施翻译作业时,不能失真,一旦失真,就只能是“造假”。翻译造假,还得了吗?还能信吗?这里的“真”就是“信”。或许有人会说,既然“真”就是“信”,为什么还要提出“真”而不说“信”呢?我想“真”和“信”的视角不一样。“真”是以翻译作业的对象即语言文字本身为基点而论述的,而“信”则以对语言文字实施翻译作业的人即译员自身为本、而不是以语言文字本身为本而论述的,他人有他人的视角,鄙人有鄙人的视角。世界上的任何事和物,如果只从一个视角去看,只能看到一个面、一部分。要想看到全部,不换视角,不换方位能看得到吗?再说,翻译要不真,那就是失真。失真不就是造假吗?翻译要造假,翻译还有什么意义呢?假的还有谁会信呢?还有何用呢?无人相信,一无所用。岂止如此,在有些场合,还会害人不浅。笔者曾在一次商务谈判过程的休息期间,被用户告知:“你们翻译很重要,翻译错了,对我们从事商业工作的人来说,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前不久就由于翻译的错误造成了一笔生意由赚钱变成了亏本,损失颇大。”在工程建设中,由于翻译的错误还会导致施工作业的错误,造成返工。“真”是以客观存在为对象,“信”则以人的意识为基础,所以敝人愿取前者而不落窠臼。“真”是翻译的灵魂,翻译的生命线;翻译决不能失真。一旦失真,翻译的意义便荡然无存!甚至还会害人不浅。失真,无信可言,“真”是翻译作业的第一要义。

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这是从语言的功能、语言的本质上考量而说的。同时为了将信息准确、生动、形象地传递给他人,使他人得到的印象深刻、鲜明、具体,人们说话、写文章又非常讲究语言本身具有的艺术性,即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各人有各自的特点,体现在各人语言的风格上;同时各种应用文档,都有各自的格式和风格以及习惯用语,或者称之为“专门用语”、“专业术语”,以便规范对特定对象的描述,同时适合各种文档的特点和要求,使描述的信息能规范、鲜明、形象、准确地传递给他人。在一些重要的文件、文本、文档中,往往对一些重要的用语设置定义一栏。

翻译作业必须讲究信息要真,此外,还必须讲究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即风格要同。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形式多样,体裁富于变化,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不仅以动人心弦的情节、绚丽鲜艳的风光,而且更以旋律高亢的音声变换给人以文学作品的享受,而且也给人以语言艺术和情怀的熏陶。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即风格要相同、一样或者近似、相似。对于文学作品、优秀的议论文等的翻译应当如此;对于一些应用性文挡更应如此。为什么风格要同一、或相似呢?因为各种语言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不同,语言的特点不完全一样。中文使用的汉字是表意文字,英文等类使用的是表音文字,日文则是由表音、表意文字组合而成。汉语,一字一音,汉字的读音难记。即便是使用汉字的日语,其汉字的读音并非全都是一字一音,所以翻译时除了信息要真之外,风格则要近似,因为不同的语言,尤其书面语言,形态相差较大,不可能做到完全一样,所以提出“似”这个标准。“似”并非低标准,而是切合实际。中国的文学作品除了诗之外,还有词一类,词怎么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有与中国“词”相类似的文学作品的类别吗?没有。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特有的瑰宝,无以伦比。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风格上,就难以妙译,也只能让译员各显神通了。所以翻译作业,对于语言艺术来讲只能是借鉴,而不能过分强求一致,正因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风格,所以翻译才有境界高低的不同,翻译才有魅力可言,翻译的艺术也才是没有止境的。所以笔者主张翻译的标准,信息要真,这是绝对的;风格要似,这是相对的,而不是、也不能绝对。

上面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笔译即书面语言的翻译作业而说的,而口译即口头语言的翻译作业则又有其自身的另外的一些特点。为什么口译会有与笔译不一样的特点呢?因为书面语言的翻译作业不一定是有特定对象的,而口头语言的翻译是有特定对象的。书面语言不管谁写的,最终成文时总会基本通顺,要表达的信息内容基本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且书面语言,写完后可以修改,直到基本满意为止。而口头语言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人出口成章,一听就懂;有人则稍有欠缺,或更有甚者,几乎是颠三倒四,不知所云。口头语言的表达,真可说千差万别。笔者曾有一次印象非常深刻的口译经历。会议的主持者对他的一位同胞的发言提出建议说:你说话时先整理整理再说,你这样说话叫人怎么翻译啊?!。(这位会议主持者是一位老外)这句话的外语我没有翻译给我的同胞听,当时在座的我的同胞不知道具体内容,当然要发问了:某某翻译,他讲的是什么意思啊?我照实地翻译给他们听了。当场马上就有人不无感慨地说:“哎呀!你们当翻译的真不容易啊。是啊,有的人讲话颠三倒四,连他的同胞都听不懂,你们还要翻译出来,真难为你们了。”他的一席话,当时让我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竟然能马上设身处地地站在译员的境地上来体谅译员的难处。人们都说人与人之间相处相互理解难,可他不假思索地马上就想到了译员的难处,脱口说出这么一番话来。事后我将此事告诉了我的同事们,一个个都感叹不已。我也只有在心里暗自告诫自己,要努力认真地做好自身的翻译工作去答谢他了。我讲这个例子,目的在于说明口译情况较笔译情况要复杂一点,笔译忠实于原文便不会出什么大的差错。口译原则上也要忠实于源语言,但特殊情况下则要例外,尤其对于源语言的风格,有时则要“另当别论”了。这样的提法是否更为恰当一些呢?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吧。不能言者啰哩啰嗦,译者也是唏哩哗啦地翻译出来,弄得大家都不知所云,无法听懂,那还不乱了套吗?这样的翻译作业还有什么意义呢?只能失去翻译作业的初衷吧。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个例而已,这说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书面语言写好了,一般都会仔细检查、斟酌一下,作些必要的修改。口头语言则一边想一边说,有些人文笔很好,可口才就未必一定也是很佳了。口头语言总不如书面语言严谨,有些出入,不够确切,在所难免。但双方交流也快,当场发现问题,马上就可以纠正,直到相互沟通、认同为止。而作为译员来说,口译就不能象笔译那样了,不能逐字逐句地翻译,一般情况下,将源语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读出来,再用目标语言准确地、鲜明地将该信息描述出来即可。决不会有任何译员会将啰里啰嗦的源语言也翻译成啰里啰嗦的目标语言。保持源语言的风格,对于口译而言,应当择优而用,对于有所欠缺的源语言,则应避缺趋优,而不能抱残守缺。即口译不能一味地拘泥于源语言的风格,译员要善于变通,好的风格要吸收、采用,对于有所欠缺的,则要在信息不变的前提下,尽量用明快的目标语言将其中包含的信息表达出来。所以口译的标准与笔译的标准还是有所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只是管中窥豹,陈述一孔之见罢了。

再者,翻译时语言要准确、规范、通顺。尤其专业术语、用语的翻译要到位要符合各自不同的专业、行业、学科固有的表达、描述方式。对于工程技术翻译来说,翻译时要说内行话,而不要说外行话。如果专用术语翻译到位了,即便其它日常用语的翻译有所欠缺,读者、用户也能准确理解、准确解读。反之,如果专业术语、用语翻译得不到位,即便专家也难以听懂、读懂译语和译词的含义。有时甚至会影响到对一段或整个文档、说话的正确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重要的业术语、用语是整个文档、或整个讲话的“词眼”,是翻译中的重中之重。只要专业术语、用语翻译到位了,即便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其他支支节节的词语的翻译有点不到位,工程技术人员也能以其雄厚的专业知识“消化”掉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有雄厚的专业知识作后盾,有这种能耐。给专家、给专业技术人员当翻译,只要翻译出前面的话,后面的内容不翻译,他也能知道个大概;甚至翻译错了,他还会给你纠正过来。这时,翻译作业不仅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学习。为什么翻译用户喜欢使用有经验的译员呢?因为他们翻译多了,学习也多了,不仅翻译的经验多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的知识也多了。给内行、专家、对自己的工作、作业非常熟悉的用户当翻译,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雄厚的知识,翻译时,点到即可,无需句句词词译出来。否则还叫什么工程师、专家呢?!人们常说“一字值千金”,对翻译来说,重要的专业术语、用语就是此谓也!在一些重要的文档里,往往会设置“定义”一栏,对重要的专业术语、用语限定其含义,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异议,从而保证说话和文档的用词造句在该专业、行业、学科的特定的一义性,原因就在于此。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的译员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呢?为什么还要在翻译人员之外配备工程师作技术校对呢?就是为了保证专业术语、用语翻译的准确性。

为了保证专业术语、用语翻译的准确性,虽然学习花去了一定的时间;虽然原本由一个人来做的事情现在由两个人来做了,但翻译的质量保证系数增大了,作为服务单位在用户中的信誉就高了。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专业、行业、学科会有不同的含义,翻译时必须符合各自特定场合时的需要,选用含有恰当的词义的词汇来翻译,以便做到既准确又规范。同时要注意译语的通顺。这样的要求似乎不高,可是对于日、中互译来说,往往是个不小的问题。为什么呢?大概与日语和汉语的语序不同的缘故有关吧。汉语的语序为主、谓、宾结构,而日语的语序则是主、宾、谓结构;主语、宾语为名词或名词化结构的词语组成,问题往往就出在名词化结构的词语的翻译上,翻译得不到位,意思表达不清,其中包含的信息就会出现偏差。

还有,翻译是否有统一的标准呢?至少到目前为至,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为什么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呢?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认识,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这并不奇怪,实属正常。为什么对翻译标准的认识会不一样呢?其原因或许可列出好几条,其中对翻译标准的讨论,就翻译标准而论翻译标准,对翻译的研究、讨论,往往站在译员的视点上去研究和讨论,大概也是原因之一吧。翻译作业,不是为译员自身进行的作业,是为他人进行的作业。说到底,职业译员,说话、写字,不是说自己的话,不是写自己的文章;也不是为自己说话,也不是为自己写文章。是说他人已经说过的话,是写他人已经写出来的文章;并且是为他人说话,是为他人写文章。总之一句话:翻译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的特点是“用户是上帝”。迄今为止研究翻译标准,几乎都是译员自己在讨论,也就是说译员自已讨论自已的作业标准,上帝呢?就放到一边去了。这样的翻译标准的讨论还有什么好结果?翻译标准的讨论,都是知识分子在讨论吧,或者还有大翻译家呢。一旦忘记了服务对象,忘记了用户,忘记了上帝,什么“知识分子”、“什么翻译家”,都不灵了。或许有人要说,你这话有商业性的味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翻译服务就是要实现有偿服务嘛,有偿服务就是商业性服务,有商业性的味道实属必然。哪一个翻译服务机构派出译员担任翻译不收费?哪一个使用译员的机构和个人不支付翻译费用?这有什么不好呢?学术讨论就哪么高尚吗?难道要让我们回到物物交换的时代去讨论吗?可惜啊,那样的时代有翻译这种职业、有翻译这个行业吗?反过来说,在讨论翻译标准的时候,却必须站在译员使用者的视角上去考虑,因为翻译行为是译员自己的个人行为,但翻译行为是他人需要的、是为他人服务的所以翻译得好不好,首先应由译员的使用者或翻译服务的接受者来评价,至少要站在译员使用者的视野上考虑翻译的标准,而不是仅仅只站在译员自己的位置上考虑翻译标准。换位思考是正常的,没有换位思考,至少是不全面的,即:是有欠缺的。甚或可以说是不尊重源语言的创作者和演说者以及目标语言的接受者即读者和听者。翻译行业是服务行业,天天在说用户是上帝,研究、讨论翻译标准把用户放在一边,眼中只有译员自身,能行吗?因此,在研究、讨论翻译标准的时候,站在接受翻译服务的一方即用户的位置上考虑有关翻译标准的问题应属正常的、应该的事情;也是促进提高翻译质量所需要的。而这种换位思考翻译问题的方式在不是商业性的翻译机构中,尤其在学校外语教学部门和政府的有关翻译管理机构中更是少见,似乎翻译作业只有译员去研究、考虑才是天经地仪的,才是神圣的,而站在译员使用者的立场上考虑翻译作业和翻译标准的思维方法却反而被忽视了,而且这种忽视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这是翻译标准讨论的悲哀。用户是上帝,研究翻译作业的规律、及其标准,忘记了上帝,其结果能完善、能完美吗?这是我们译员和翻译研究机构以及外语教育机构的悲哀!!!也是翻译标准缺乏一个相对成熟的标准的原因之一吧。如果一味沿用古人的训条而一成不变,还有什么时代意义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译件的时效是与保证翻译的质量同等重要的、这也是翻译的核心之一,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翻译机构的生命线,也是翻译竞争力的体现。作为商业性的译员,我们对此念念不忘。翻译机构,根据“用户是上帝”的命题,译员是服务者,是为上帝服务的,岂敢不尊崇上帝的要求去服务呢?!翻译得不好,用户下次就不会再来。反过来,翻译服务令人满意,不仅老用户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翻译业务,而且老用户还会主动介绍新用户到你这里来。我所在的翻译机构,可以说新用户大部分是老用户介绍过来的,用户不仅是上帝,同时还是我们翻译业务的介绍人,是不需要支付工资的业务员。

译员由于各自翻译实践的不同,对翻译作业的认识自然会有差异。而且使用译员的人,他们对译员的要求也会因人而异。这不奇怪,实属正常。正因为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和译员使用实践提出来的,他们的见解非常可贵。各人的翻译实践不同,各人天生的悟性又有差异,对翻译作业的认识有差异,实属正常。正因为译员,其实我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对我自己的翻译作业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为什么?翻译作业的实践告诉我:翻译行业是服务行业,服务的对象——用户,他们的要求、他们的接受能力也会有所不同,他们对译员和翻译作业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各有侧重。译员不是为自己翻译,而是为他人翻译;“用户至上”,“用户是上帝”嘛。商业化的翻译,必须满足用户的要求,不是看翻译行业内部本身有什么标准,有什么规则,这些标准、规则只能作个参考,真正的标准是由用户来确定。然而,用户也是各色各样,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翻译作业的要求,他们自身的业务水准也都是参差不齐,所以必须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在满足各个用户的各自不同的要求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一般的翻译标准。即便是在同一个用人单位为不同的人进行翻译,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专家和新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翻译作业的具体做法也会有所差异,并不完全一样。给专家当翻译,只要翻译出前面的话,后面的他就知道了,你翻译得不到位的地方,他还会给你指正过来。在这样的时刻,充分体会到翻译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种学习,对于我来说,受益非浅。对于年轻一点的,则必须一字不漏地译出来,对于他不理解的要耐心地听他的提问,详尽地翻译出来给另一方听,让另一方给予详细的解答,直到他听懂、理解为止。

也就是说,翻译标准,有时是二元化的,既要有适合所有翻译作业的统一标准,又要有适合特定场合的翻译作业需求的特定标准,尤其在口译时,更是如此。

总而言之,翻译标准笔者主张:信息要真、风格要似、语言要准确、规范、通顺,简言之则为“真、似、准”。其中口译,风格要择优而用。

翻译界的同行们,让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以精湛的翻译技艺在翻译战线上为中华的复兴、为国人在国际舞台上与世界各国友朋的精彩表演大书特书、朗朗译诵吧!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0 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有限公司    网站ICP备案号:苏ICP备06044368号

 

 

 

zbo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