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空间 香港主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我院译审李华生论文之浅析语言的本质和翻译的实质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3-03-12 15:56:22    文字:【】【】【
摘要:浅析语言的本质和翻译的实质

浅析语言的本质和翻译的实质

 

长期以来,人们对翻译的标准作了非常有益的探讨和研究,给后来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们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帮助和启迪。笔者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并侧重于商业性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翻译。商业性的翻译,有什么特点呢?首先翻译的好坏,不由翻译工作者(以下简称“译员”)自己定。用户是上帝嘛,用户满意,译员才能放心。当然,翻译有翻译的规则,因为翻译也是一门学问。既然是一门学问,就必然有这门学问自己的规律,也就是说翻译有自己的规律和规则,用户也不能随心所欲地自定规则和标准,必须客观地遵循共同认可的规则和标准;同时还必须注意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行业翻译的特点,即各行业、各专业所使用的专用术语包含着不同的内涵,专用术语的翻译必须到位,必须符合该学科、该行业、该专业的通常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即专用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否则,译员满以为自己的翻译大概还可以,岂不知连内行也看不懂、听不懂,因为专业术语没有准确地译出来,专业人员也无法看懂、听懂,也就是说无法解读出译文、译语中本应包含的信息内涵。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深感翻译前辈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使我受益匪浅。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感到困惑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正如有的同行所说:愈翻译胆子愈小。个中原因何在?尤其在当今的社会,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认识空间的延伸,新生事物的涌现,社会形态的变迁,思维方式的更新等等,总而言之一句话,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不断的深化,使得语言,尤其是表达新事物、新现象、新举措、新思想、新概念的用语和术语就象冬天里无声无息、不知不觉地飘落下来的雪花一样,漫无边际地涌现、喷发出来;语汇更新之快,让译员学不胜学,学无止境。不要说外语,即便是国语,看不懂的文章、听不懂的话语比比皆是。尤其是新的专业用语到处可见,随时可遇,对于商业性的职业翻译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应接不暇,难以招架,有时简直是令人望而生畏,不知所措,翻译起来无从开口,无法下笔也并非鲜见。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是针对从事不同行业的人而言的;但是对于商业性的翻译机构来说,虽然翻译是一个专门的服务行业,然而商业性的翻译机构的服务对象所属的行业、专业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啊,而是时时在变,有时简直瞬间即变,一天一个样,半天换对象,也是家常便饭的事啊。所以翻译起来有“隔山”之感,也并非罕见,实属屡见不鲜。不要说外语外文,即便是国语国文,他人的行业,他人的专业,他人的学科能听懂多少?专业性的论文、论著,能看懂多少?更何况还要翻译出来呢?

迄今为止,人们对翻译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翻译的标准上,译事三则“信、达、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而翻译标准的研究,实际上是针对翻译的结果、而不是针对翻译行为本身这一活动过程进行的研究。即便翻译标准恰当地确定下来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翻译的标准呢?如果连翻译活动的过程、翻译活动应包括哪些程序以及每个程序应含有哪些作业内容都尚未搞清楚,岂不是连翻译行为本身都难以令人满意地实现吗?即便勉勉强强地进行了翻译,至少未能按翻译规律如愿以偿地进行吧,更何况要达到翻译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呢?!那岂不更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吗?!

商业性的翻译,个中滋味,不在其中,谁能知啊?!

翻译活动,包括口译和笔译两种翻译行为,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不管口译还是笔译,必定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首先在未翻译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为他人所知晓、并使用了的语言;另一个就是由译员翻译时使用的、为另一些人所通晓、使用的语言。前者是翻译活动的依据、对象,这是翻译之源,为了叙述的方便,不妨称其为翻译作业的“源语言”;后者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由译员作为翻译活动的结果、归宿、目标而使用的语言,不妨称其为翻译作业的“目标语言”

既然翻译要涉及到“源语言”“目标语言”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在探讨翻译标准的时候,首先对所有的语言,就其本质和功能,也就是说对所有语言的同一性或共性,稍加探讨、分析、研究,不无必要吧,应该说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吧。因为如果对这些内容尚且不清楚,也就是说对世界上的林林总总的各种语言之间至所以能够相互翻译的原因不清楚,那么讨论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的规律和标准岂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翻译之时,首先必须对源语言倾心地听说或全身贯注地阅读。有时听了、读了,即便没有生字、生词,或者虽有生字、生词,也查阅清楚了,但未必一定能听懂、读懂。所谓“未必一定能听懂、读懂”是什么意思呢?即未必能解读出其中包含的意思。“未必能解读其中包含的意思”又意味着什么呢?

不同的语言之间,为什么能够相互翻译呢?或许有人要说,“这有什么好讨论的呢?这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不研究这些问题不也一样地进行翻译吗?即便是有名的大翻译家,又有谁研究、讨论过这些问题呢?”

我所在的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是一所商业性的翻译服务机构,从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到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次从国外引进的四个火力发电厂中的三个——福州、石家庄、岳阳火力发电厂都是由我院承担翻译服务的。其它翻译服务过的项目,包括工矿、企、事业单位、研究所和高等院、校,涉及的行业、专业、领域、知识面之广、之深,决非非商业性的翻译机构所能比拟的。从国际间的学说讨论会到跨国间的恋爱的翻译,敝人也有所尝试。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用说外语、外文,即便是国语、国文,他人的专业、他人的行业、他人的学科能听懂、看懂多少?更何况用外语说的、用外文写的呢?作为一名译员,尤其作为商业性的译员,面向全社会,其服务对象涵盖各行各业,因此,久而久之,对于语言的思考自然也会有与众不同之处。不同的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翻译,所有的不同语言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同一性吧,否则相互之间不可能进行翻译。或许有人要说,既然是语言嘛,当然所有的语言会有同一性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语言了。那么同一性在哪儿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非翻译人员来讲,或许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于学习外语的人,尤其对于专职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讲,特别对于从事商业性翻译作业的译员来说,未必不重要。为什么呢?找到语言的同一性,就能进一步明确翻译这一作业行为的内涵或者说其实质和要求以及标准,有利于更加深入探讨翻译作业的规律,从而能够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方法和手段。这就不能不涉及、不能不研究语言的本质这一问题。习惯上人们对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文字),而狭义的语言仅指口(头)语(言)。本文取广义,即本文后面提到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文字)。语言即人们说话、写文章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呢?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又是什么呢?当然,研究一种现象、一个事项,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归着点不同,即视点不同,其释义、命名也会有所差异。从翻译作业这一行为的视角来考量,语言的本质及其功能是什么呢?人们常常会说“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工具”,这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而审视语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此时,人是主体,语言是客体,即:人是让语言处于从属的地位来考虑的,这并没有错。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自从被人创造出来之后,语言又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规则,使用语言的人必须遵循语言自身的这种规律和规则。为什么?人——这里所说的人,不是单一地指某个独立的、不与他人交往的个人,而是指一种生物的群体,同时还必须指的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群体中的一员而言的人;不仅包括现在还活着的人,还包括先人在内的人,因为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丰富的、宝贵的用书面语言即文字写成的文献文档。在这里,人是一个集合名词。每一个个人在使用语言时必须遵循这个集合名词意义上的“人”的共同意志创造出来的语言的规则才行。否则用语言交流时,不遵循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各行其是,交流就不可能,或者说至少不能如愿以偿地进行(交流)吧。尽管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不一样,文明程度有所差异,甚至于差异程度大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有的到了文明程度相当高的程度,能上九天揽月;有的几乎还近于原始生活的边缘,但是最落后的人群也还是有自己的语言。即便暂时还没有文字性语言,但至少有口头语言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创造和使用语言是人类区别于任何其它生物的特征之一。语言既然是一种交流工具,那么语言必然有一种与该交流工具相应的功能才能成其为交流工具,否则就不可能成其为交流工具。那么语言的功能是什么呢?既然是交流工具,那么交流的又是什么呢?当然交流的不是工具即语言本身。对此各人会有各人的认识和各人的见解,或许会说“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等等如此的说法,这也无可非议。但从讨论翻译作业的本质和规律来说,这样的说法似乎尚有不足之处、有未到位之嫌。

再者,对于译员来说,在进行翻译作业时,对于译员所服务的对象,即想要利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的人们——语言的使用者来说,语言依然是工具,因为是他(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对于译员自身来说,语言决不是工具。因为此时的译员不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主体,而是为了使不能直接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相互交流的人们之间能够实现相互交流而对他们各自使用的语言分别进行翻译作业的。译员在实施翻译作业时,不是自己在交流,也不容许译员参与交流,因为译员是他人为了与语言不相通的他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被他人用来进行翻译作业的。此时,译员不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主体,而是为了使语言相互不通的他人与他人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而进行翻译作业的。反过来说,语言互不相通的人们,为了能够利用语言进行沟通而使用译员的,也就是说译员也成了被他人用来进行相互交流的“工具”了。翻译时首先是要对一种语言听、读,然后再用另一种语言说出来或写出来。听了、读了是否一定听懂了、读懂了?还有,何谓听懂、读懂呢?是指听后、读后将语言中的意思正确地、完整地解读出来了;并在听、读以后用另一种语言正确地、完整地说出来、写出来了。简言之,译员在进行翻译作业时,语言对于译员来说,是翻译作业的原材料和翻译作业的产品;译员自身则是一种语言的解读者和用另一种语言进行叙述的叙述者。所以语言对于译员来说,是翻译作业的源泉和翻译作业的目标。更确切地说,是翻译作业的对象和翻译作业的产出,或者说是翻译作业的依据和翻译作业的产出。那么,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呢?语言的功能又是什么呢?人们通过语言交流的又是什么呢?对此当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但回答是工具恐怕不大妥当吧,至少在研究、讨论语言的本质和翻译作业的规律时尚有所欠缺吧。交流的是“信息”,也可以是其中的答案之一吧,这是笔者出自职业的需要,不得已而提出的一种浅见。也就是说,语言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这种工具交流的是信息,而不是语言本身。换言之,我们人类创造了语言,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信息的载体,正因为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这样一种所有语言的共同的功能和特性才使得所有林林总总的语言都能成为交流的工具。用语言进行的交流活动本身是一种语言行为过程,交流的内容却不是工具本身,即不是语言本身,而应该是蕴含在语言中的信息,因此从本质上说,语言是信息的一种载体。正因为“语言是信息的一种载体”这样一种所有语言所具备的共同的功能和共同的特性即共性,才使得所有的语言才能成其为交流的工具。也正因为“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所以所有的语言相互之间才能够必然地可以进行翻译。翻译行为决不是哪一个个人创造出来的行为,是语言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的。笔者于2009年在《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执教日语课程时就专为学生上课写了一篇“翻译论”短文,在这篇文中就指出:“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工具、一种载体,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呢?交流。交流什么呢?用现代的话来说,交流信息。语言实际上是信息的一种载体。”人有人语,鸟有鸟语,兽有兽语。人语、鸟语和兽语之间能翻译吗?敝人不知。不同的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翻译,就是因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是信息的载体这样一种所有语言都具备的共同本质和特性以及功能所决定的,并由此才得以实现的,不为任何人的喜好、厌恶所影响、所左右。否则不同的语言之间不可能进行翻译。抑或可以说,翻译作业实际上就是将一种语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读出来、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将该信息重新描述出来的过程

当然作为信息的载体,不仅仅只有语言这一种,设计图纸、地图、模型等等也是信息的载体,诸如此类的信息的载体不是本文讨论的对象,恕不多言。

对某种语言,对其口头语言能听懂,对其书面语言能读懂,这里所说的“听懂”、“读懂”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指能够将该语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读出来。所谓“听不懂、看不懂”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听了、读了,即便字、词、句子都能听下来、读出来,没有生字生词,却解读不了其中包含的信息。要能解读出某一语言中包含的信息,不仅需要对该语言具备一般性的语言知识,还需要对用该语言叙述或描述的信息内涵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或者说相应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尤其对于专用的术语、专业词汇所包含的特定的信息内涵要有所知晓。为什么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语文(或称其为“国语”)课程之外,还要学习其它类似“自然”、“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所谓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各种课程呢?而到了大学,还要分专业,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呢?语言课是学习语言的一般性、通用性、共同性的语言知识的课程。而类似上述的其它课程或专业课程主要地是学习某些专业知识。而实际上,专业知识主要地不也是通过学习语言——专业语言,尤其是专业用语、专业术语,即特定用语来获得的吗?!而专业语言,其语言的规律、规则即语言法则与常用语言的法则是一样的;只是专业术语、专业用语,即称之为“专业词汇”的这样一类的术语往往会含有特定的信息内涵而已。即便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专业范围内往往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即所包含的信息内涵会有所差异。例如,汉语的“质量”一词,在讲“产品质量”时,该“质量”系指产品的性能的优劣程度;而在物理学上讲“物体质量”时,则指物体中所包含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正因为如此,在一些规范的、重要的文本里,常常会设置“定义”一栏,对一些重要的、有二义性以上(含二义性)的术语限定其含义,使其为一义性。说到底,所谓专业课程,主要地不也是用语言来叙述、描述出来的吗?只是其中专业上、学科上所用的专业术语、专业用语含有特定的信息内涵而已。设置专业课程,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而设置的,并不是这些专业的叙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和规则;而只是这些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规律、规则与其它的学科有所不同,或者为其它专业课程所没有;这些专业课程只是限于一部分从事该专业、该学科的人员所需要、所必读,其中专业术语所蕴含的信息内涵由各专业、行业、学科自行约定俗成或自定义罢了。在学校里、在课堂上,所谓学习专业课程,从翻译作业的视觉角度来考虑,或许可以说就是学习该专业所专门使用的特殊语言——专业语言而已罢了。专业语言与一般语言的区别在于前者有特定的含义,即特定的信息内涵,为非该专业人员所难以理解。人们的活动、实践在发展、延伸,对新生事物必然要用新术语、新用语去描述,所以语言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而不断地得到延伸和发展。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往往会在文本、文档中,设置“定义”一栏,专门对一些重要的用语、术语,限定其特定的含义,即包含的特定的信息内涵,以区别于其它场合使用该用语、术语时所包含的信息内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在不同场合有广义性、狭义性、特定性之分,之所以要设置“定义”一栏,正是为了阐述、限定某些特定用语、术语的信息内涵,以便使其规范化,以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异议、误解。

不同的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互相翻译,就是因为各种不同的语言都是信息的载体这样一种所有语言的共性(共同特性)、或者说同一性所决定的。否则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不可能进行相互翻译。如果失去了这个共性或同一性,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就没有了基础,就不成其为可能。正是无论哪种语言从功能上讲都是信息的载体这样一个所有语言的特性、共性,才使得翻译这一作业有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再回过头来说,我们人类的祖先,在创造语言时,决没有谁想到过要不要适合、要不要顾及翻译的需要去创造、发展语言,而是一种语言被创造出来以后自然而然地、必然地能被翻译成其它的语言。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所有不同的各种语言的共同本质和功能以及属性即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这样一种所有语言的共同特性所决定的,这也是被人类的后裔所证实的,用不着去论证和说明为什么不同的语言之间能够互相翻译,这不是被人们的各种翻译的实践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吗?!这是不言而喻就能被接受的常识和事实。

驯兽,实际上是人与动物之间约定的人的某个动作和音声包含某种信息的一种训练,如果这些动作和音声不包含某种信息,或者动物未经过训练、解读不了这种动作和音声中所包含的信息,动物就不可能在驯兽师的某个动作和音声之下去完成某项表演。人、兽之间尚且通过训练,能够相互如此交流,密切合作,何况人与人之间呢?!反过来说,人、兽之间能够进行的交流极其有限,正因为如此,所以动物能完成的表演也就极其有限了。

当然作为信息的载体,不仅仅限于语言,还有其它的信息载体,如城市里的所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信号灯、体育比赛场上使用的信号枪;还有聋哑人使用的手语、还有人们使用的地图、图形、图纸、军事上使用的砂盘模型等等;甚至还包括某些特殊的信息载体,如考古学者,通过一些所谓的文物——实际就是过去的古人所采集、制造、使用的物件。这些信息的载体与本文讨论的内容无关,不展开讨论,恕不多言。

进行翻译作业时,首先要能听懂、看懂某一语言,所谓“听懂”、“看懂”指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能将该语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读出来,否则光是听清了某种语言的发音、看清了某种语言的文字,而解读不了其中的信息,不能称之为“听懂、看懂”。解读不仅需要有语言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对用该语言描述或叙述的信息内容,具备相应的知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与该信息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小学、中学学习之后,还要上中专、大学去学习,小学学习的主要是识字和简单的算术运算;中学学习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到了大专、大学学习的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性的知识;此后就是深造了。正如前面所说,翻译作业的第一步是解读,第二步是描述,即:首先将一种语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读出来,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将该信息重新描述出来的过程。如果没有这里讲的“某一种语言”就无从翻译,就也就是说,该语言是翻译之本、翻译之源,所以在本文的前面就称其为翻译作业的“源语言”;这里讲的“另一种语言”则是翻译的结果,是翻译的目标,所以在本文的前面称其为翻译作业的“目标语言”。翻译时,首先是要对源语言进行解读,即:将源语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读出来;然后再用目标语言将该信息重新描(叙)述出来。也就是说:翻译是由“信息的解读”和“信息的描(叙)述”——简言之:是由“解读”和“描(叙)述”两个不同的程序组成的。而解读又是描(叙)述的前提;描(叙)述则是解读的继续和解读结果的再现。解读得对还是错,通过描(叙)述这一翻译作业的结果来体现。解读错了,描(叙)述肯定也不会成功。解读对了,描(叙)述一般不会出偏差,如果有差错,说明目标语言学习得还不到位,或者对该信息的背景知识还缺乏了解。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从人类创造语言,使用语言的角度来考量,即:将人作为主体来考量,语言是一种工具,为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利用。然而从语言自身来说,从语言的功能上来探讨,也就是说将语言作为主体来考量,语言并不仅仅是工具,它还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一种语言自它被创造出来、被人们使用之日起,又有了自身的规则、特点和艺术性,自此以后它便是一种信息的载体。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来考量,从语言的功能上来探讨,语言不仅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则,还非常讲究自身的艺术性,即语言艺术。语言为人类所创造,为人类所利用,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信息,文章、讲话的谋篇布局、层次结构、用词造句不同,即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不同,其传递信息的效果也会不一样。俗话说:同样一句话,有人说得令人笑,有人说得令人跳。这是什么意思呢?同样一个信息用语言来表达,层次布局不同,使用的语汇、词句相异,其效果也会大不一样。这说明语言又有自身的规律和规则,语言也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因为语言不是某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创造、使用的工具和利用的载体,而是一个地区,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甚至是跨地区的、超国界的、为世界众多的人所共同使用的载体。一种语言被创造出来、被使用后,便也是一门知识,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其原因何在?为什么要讲究语言艺术呢?无非是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为人所喜闻乐见,增强语言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使其所蕴含的信息能广为他人所乐意接受和容易接受。中国的相声演员,同样一句话,他们说出来的“味”就不一样,有人称其为“语言大师”,不无道理吧。当然,真正的语言大师应当是广大的劳动大众,包括知识分子,尤其其中的精英们,他们不但要创造物质财富,还要创造精神财富,创造知识,其中包含创造语言知识。

学会一门语言并不难,但是,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并不容易。学精,就太难了,本人不敢奢望。

语言从广义上讲,应当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或者讲音频语言和视频语言。汉语所使用的汉字,由于一字一音,字符数与音声数是一致的、对等的,所以汉语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或者说音频语言和视频语言在数量上有其同一性和对应性,这就给汉语的音频语言和视频语言的语言之美造成了对等性,即音美、形美的同一性或一致性。汉语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有“诗”的类型,还有“词”这样一种格式,这不能不归功于汉字。汉字还有书法一绝,

更是美不可言。汉语、汉字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也是一门艺术,达到了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高度统一,在音频和视频两个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除日本之外,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了。所以作为炎黄子孙,应好好珍惜,并继承、发扬、光大之。

综上所述,翻译要正确解读,正确描述;并兼顾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特点,在保证信息如一的前提下,还要力求语言的艺术性。

翻译,学会并不难;学好并非易事。商业性的翻译,令各类顾客满意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信息要真,即翻译后目标语言中包含的信息要与翻译前源语言中包含的信息完全一样,不多不少,不增不减;不偏不倚,一模一样。商业性的翻译,如此要求,并不过分,但真正做到,谈何容易?!不仅要有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还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知识。商业性的翻译难,难就难在知识面始终不够宽,始终不够深,始终不够用。知识面不宽,翻译时,对源语言解读不了,用目标语言描述也难。事在人为,只要努力,总有回报;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该院所翻译的文件、资料所涉及的面,绝非任何非商业性翻译机构所能比拟的。所以在该院,学习是译员的首要任务,学习陪伴着翻译作业的始终。只要承接到的翻译业务,其专业、行业、知识是以前所未涉及过的,该院都会在翻译前尽量做些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如请专家给译员讲课、或者组织译员到与需要进行翻译的讲话和文档所涉及到的专业相对口的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听讲座;收集、购买与翻译项目相关的专业、技术书籍和资料供译员学习。该翻译院不仅如此,还从成立之日起,就配备了一批懂一门外语的工程师,专门负责对译文的技术校对,起到外语专业毕业的译员的顾问的作用。再者,该翻译院还聘用科研院所、工矿企事业单位里的译员作为业余翻译人员,有的甚至担任译件的校对作业。因为他们对于自己所从事的翻译范围内的译件的翻译尤为擅长。其中配备有经验的专职工程师负责技术校对,应该是该翻译院的最大特色,不仅体现了对用户的负责,而且表明了对语言、对翻译作业的规律的认识非同一般,绝非只站在课堂里讲课、坐在办公室里从事翻译研究的人们所能想象得出来、所能醒悟得到的。实践出真知,这是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的决策者们对翻译之道、乃至翻译文化有独到见解的体现。或许他们自身当年并没有这样去认识,只是从自身的实践中得出来的,或者说是逼出来的更为恰当。我也从中受到启发,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外语,到翻译院做商业性的翻译工作,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的、各种各样工程技术书籍,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要比学习外语的时间要多得多,从而使我在翻译实践中,受益匪浅。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用心,只要去努力,只要敢创新,成功的希望便会悄然来临。

 

以上仅是笔者的浅见,只希望如同在静静的池塘里,扔进了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浪花,以便引起同行的注意,展开百家争鸣的局面。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中国该有多少事情要好好回忆一下,总结一下,是成功的,给后人以借鉴,不成功的,也给子孙们留点教训,让他们少走弯路嘛。敬请各位同行,尤其退休在家的老九们,都动动脑,不要光顾自己享清福,给子孙们留点精神财富。现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联合国、联合国,什么叫联合国?都想通了吗?联而不合是事实。过去侵略,是靠枪炮,现在侵略,靠什么?靠知识!!!知识是什么?知识也有两面性。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国家,不是都有“知识产权”的现行法规吗?既然是产权,不也是要用金钱才能交易吗?一方面,知识创造财富;另一方面,知识也是“掠夺”财富的工具!!!把自己一生从事的工作,作个总结,将其中的成败得失,留给后人,算是上对得起祖宗——生我养我的祖国,下对得起子孙——祖国现在正在拼搏的一代。

 

 

                                                                  李 华 生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0 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有限公司    网站ICP备案号:苏ICP备06044368号

 

 

 

zbo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