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空间 香港主机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我院译审李华生论文之试析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的翻译文化特色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13-03-12 15:57:34    文字:【】【】【
摘要:试析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的翻译文化特色

试析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的翻译文化特色

盘古开天辟地创中华,三皇五帝到如今,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工程技术翻译院第一遭,不是新生事物,胜似新生事物。把改革开放中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以下简称“翻译院”)形成的翻译文化的特色和经验挖掘、总结出来,其目的是以回忆的方式,一、给该院的一起同甘共苦、奋勇拼搏的领导和同事们一份心灵上的慰藉;二、与翻译界的同行一起探讨翻译的一些规律、规则;三、“翻译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作为一名当年转业军人,适逢该院草创之际来到其中,直至退休,又恰逢该院改制,即由事业单位改制为民营企业。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与该院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位译员,对原“翻译院”给予一个小小的回忆和纪念,也不失为是对改革开放的一个局部、一个缩影的回忆和纪念吧;或许还会给后人留下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东西亦未可知啊。即便他人茶余饭后,对此付之一笑,对人对己又有什么妨碍呢?!至少决不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吧。我们的子孙后代们看到这篇回忆性的小品文时或许会说:哦,我们的前辈们当年在邓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一些人还走过这么样的一条道路啊!

改革开放,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其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近代落后了,但是中国人民不甘愿落后,改革开放就是中国人民探索将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而进行的一项尝试。一个新生事物,原本就有无限的生命力。正因为是新生事物,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她的诞生而会产生许多阵痛和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但是决不会因为有许多阵痛和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而会使其失去她与生俱来本有的光辉。正如同一个新生婴儿一样,呱呱落地,就是哭哭啼啼;哪个父母会因为婴儿的哭啼之声而失去对宝贝的欢心呢?!

改革开放,请进来、走出去,首先就会遇到一个必然会遇到的、而且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语言沟通的问题,即翻译需求的问题。”翻译院”就是应顺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的1978年,在江苏省委、省建委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组建起来的。本文试图专门探讨”翻译院”的翻译文化特色。

在进行翻译作业时,对于口译来说,首先要听人说话;对于笔译来说,首先要阅读原文。听了,不一定听懂了;读了,也未必一定读懂了。所谓“不一定听懂了”、“未必一定读懂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听了、读了,即便词语、句子全部都完整地听下来了,全部都准确地读出来了,但是语句中包含的意思却未必都能搞清楚。所谓“意思未必都能搞清楚”又是指的什么说的呢?用一个时髦的用语(或术语)来说,实际上是指该语句中所蕴含的信息未能解读出来。信息未能解读出来,当然也就不能正确地用另一种语言将该信息重新描述出来。要将语言中包含的信息解读出来,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讲,即从语文课程的角度来讲,字、词要能正确地阅读;其次从知识的层面上来讲,即从各专业、行业、学科的角度来讲,所谓的专业术语即专业词汇要能正确地理解,能将其中蕴含的信息要素解读出来。为此,对在翻译作业时遇到的源语言中所涉及的专业、行业、学科等方面的知识要有所了解,其了解的程度并不需要达到如同专业人员、行家里手即人们通常称之为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等那样的程度,仅仅只需要能够准确地将其中蕴含的相关信息,尤其专业术语、特定用语所包含的信息要素从中解读出来,然后用目标语言将这些信息重新叙述或描述出来的程度即可。即:只要求在字面上能看懂,在语言、文字上能准确地叙述、描述出来即可,并不要求做到如同专业人员那样在专业上弄懂弄通、并加以应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研究课题中的问题那样的程度。也就是说,当他人用一种语言将某些信息叙述、描述出来时,译员能从该语言中将其所蕴含的这些信息解读出来,然后能用另一种语言将这些信息准确无误地再叙述、再描述一遍即可。至于该语言所蕴含的信息的内涵,无需译员去弄懂弄通,更不需要加以实际应用。作为译员,只需要将他人用一种语言、文字叙述出来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将其准确地再现出来即可,除此之外,别无苛求。译员仅仅只需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不需要在该语言文字所涉及到的信息的内涵上下功夫,即不需要在该语言所涉及到的专业、行业、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上下功夫。就其内涵、知识而言,对译员来说,懂也可以,不懂也无碍,无关紧要。译员的作用是什么?在日语中,将译员称之为“通译”,从这个词的字面上的意思也可以看出,译员就是要使双方均不能用自己的语言与对方相互沟通的人们,通过自己的翻译作业,使他们之间能够相互沟通,译员就是他人与他人之间用语言进行交流时的沟通者,也就是说,译员是他人用语言进行交流时的语言上的帮助者、助手,而不是、也无需是他人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同僚或伙伴。当然能做到服务对象的同僚和伙伴那样一种关系的程度当然就更好了。因为那样翻译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用词造句更加贴切得体。商业性的翻译机构中的译员要做到那样的程度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于商业性的翻译机构来说,并不需要做到那样的程度,因为用户对翻译机构的译员不会、也没有必要提出那样的苛求。如果做到了那样的程度,用户的位置就会被译员取而代之;如果用户是一位雇员,就会有被抢了饭碗而失业的危险;如果是业主,便会有遭到暗算而倒闭关门的厄幸。

“翻译院”成立于1978年。从成立的时间上可以看出,该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当时是为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设备、走出国门、向外发展提供翻译服务而组建的。组建“翻译院”是江苏省委和江苏省建设委员会以及江苏省有关领导部门根据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做出的重大举措,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翻译院”的诞生和发展。“翻译院”就其本身的组建和成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然而如果放入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即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来审视,未必不是一个大事件请问: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盘古开天辟地创中华,三皇五帝到如今,何时产生过或出现过这样的或类似于这样性质的翻译机构呢?工程技术翻译院即便不能说是破天荒第一次,恐怕也未必不是第一遭;不是新生事物,胜似新胜事物。她虽不能标志着中国、尤其沿海地区开始向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新时期,但是她的诞生、存在和发展确实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这个新时期的到来。建院之初的人员组成成分主要来自于原江苏省栖霞山化肥厂的翻译班子和从江苏省各地调集来的外语人才、当年江苏籍的外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有当年江苏籍的部队转业军人中的外语人才。从“翻译院”的组建时间和组成成分可以看出江苏省政府和省建委高瞻远瞩,为贯彻中央改革开放政策,为走出去、请进来,为培养、建设外语翻译队伍,适时地抓住了时机,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决策。“翻译院”的组建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产物,是江苏省委和建委英明决策的结果。该院从成立之日起、至改制为民营企业为止的二十六年的时间里,承接了全国许多重大引进项目的口、笔译翻译业务;为出国访问、考察、劳务出口等提供了大量的翻译服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活跃在当时国内商业性翻译服务机构中的胜出者,是国内翻译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为引进项目、走出国门奋力拼搏,尽了一份应尽的历史责任;在用户中享有相当的声誉,是一个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不可替代的商业性翻译机构。“翻译院”即便不是首创,也决不会不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也就是说她是历史的选择、时代创造出来的一朵奇葩。

“翻译院”之所以能够创建成功,在华夏大地享有一定声誉,原因诸多,一句话,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时机;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前哨基地;有江苏省委和省建委的正确领导和决策以及“翻译院”全体员工的勤奋的拼搏精神。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真可谓“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

在业务经营、组织管理的指导思想方面,与当时其他商业性翻译机构相比,有什么特色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条。

* 建立“一条龙服务”的体系,设置翻译-校对-复制-印刷-装订成册的工序。这是当时其他翻译公司所没有的。

* 对翻译作业和其它各道工序建立健全的作业规范,落实到每一个人,做到译文格式统一、成品符合出版要求。

* 适应形势需要,不断开拓业务,坚持“找米下锅”的指导思想,从以笔译为主发展到口、笔译兼顾。

* 既注意保证质量又注意保证时效(几乎客户的每一批译制任务的交付时间都要求很急),办法就是建立“蓄水池”(社会业余翻译网)。

“翻译院”的主要任务是承接大型成套引进设备的技术资料的翻译和项目建设的现场口、笔译任务,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零星的小批量的门市上承接到的翻译业务。承接到的翻译业务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绝非一般单位所能比拟的。因此不仅涉及面广,而且专业性强;每一大型项目的翻译内容往往包括可行性研究、土建、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转、生产工艺流程等全套工序;对译员的知识面要求可想而知。

那么,在翻译作业的理念、翻译作业的具体组织管理方面有什么鲜明的时代特色呢?笔者感受最深的有三条:一、对译员采用了边工作边培训的做法,即在翻译程序上,始终坚持“要翻译、先学习”的原则;二、在人员配置上,除了各工序、各工种配备相应的译员、打字员、复制工人等需要的一般常规翻译机构通常会配备的常规人员外,还创造性地按工程技术翻译的特点即特殊性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工程师;三、在人才使用上大量使用、挖掘、培养社会业余翻译力量

要翻译、先学习,这是“翻译院”自成立以来直至改制为民营企业止、即该院自始至终坚持的一贯做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要说外语,即便是国语,一个人对于非本人的专业、行业、学科的他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听懂多少?能看懂多少?而且还要翻译出来,还要用国语或外语说出来、用中文或外文写出来。更何况是商业性的翻译机构,主要任务是承接大型成套引进设备技术资料的翻译任务,不仅有国内的用户、还有国外的用户,不仅涉及的面广,而且专业性极强,每一大型项目包括的工序、作业内容相当地多,对译员的知识面的要求也必然相当地高。用户各行各业,翻译起来需要的专业知识涉及面之宽、之深,不可预测、不可限量、无底洞啊!对于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会用“知识爆炸的时代”来形容其特征,面向全社会的商业性的翻译服务机构,不在其中,谁知个中味啊?不过,笔者曾经与一些搞模具设计的人们无意间谈起了“翻译院”的特点的事宜,他们马上说:“不容易、不容易。我们这间房子里的人是搞模具设计的,隔壁房间就是其它单位、其它专业的人了。我们同事之间谈论工作上的事情,他们都听不懂。中国人讲话中国人都听不懂,何况你们“翻译院”的翻译工作是面向全社会的,什么样的行业、专业都会碰到,涉及到的知识面之广、之深、之专不可限量,不容易!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啊!”啊哟,他的一席话使我当时感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人们常说:人与人相处,最难的是相互理解;他竟一开口就从心底里说出了我们商业性翻译工作者的难处,大概也是惺惺惜惺惺吧。我当时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以出色的翻译服务工作来报答用户对我们商业性翻译工作者的理解和体谅。

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商业性的翻译工作呢?具体实施方法包括如下。

1、根据承接的翻译项目,组织译员进行对口参观、实地学习,对将要翻译的项目有所知、有所识。例如当要承接火力发电厂的翻译业务时,便在实际翻译作业展开前就组织译员和相关人员参观火力发电厂,参观发电厂的相关设备和辅助设施,并请电厂的专家讲解电厂发电的全过程,以便在翻译作业之前,使译员对发电厂有一点感性认识和了解。

2、组织和鼓励译员学习有关专业技术书籍。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掌握、精通专业技术本身,而是要能够将源语言中的有关专业技术的叙述部分的信息准确地、完整地解读出来;并尽可能地用地道的、准确的、规范的目标语言即所谓的专业术语、用语将其重新描述出来。也就是说要用行话而不是外行话将其叙述出来。例如,要翻译化纤厂的资料,除了参观化纤厂,还积极鼓励译员阅读有关化纤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书籍。而翻译院的资料室常常也会为译员根据业务的需要采购相关的专业技术书籍和对口的中外文专业词典,并且与在宁的书店约定,只要有新出版的中外文词典,务必通告,及时购买,以便供译员翻译时作参考之用,使专业术语的翻译基本到位,少说或尽量不说外行话。当然译员学习状况也会有些不平衡,这是正常的,不能要求人人都一样;而且各人的基础又不尽相同,所以翻译水平有所差异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通过参观、学习,对译员的帮助很大,说有立竿见影之效,亦非夸大其辞。

3、根据将要承接的翻译服务项目,按其涉及的专业、行业、学科、技能知识,请相关的专家为译员上课,讲授该项翻译业务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知识。可以说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翻译什么就要学习什么,连中文都看不懂、汉语都听不懂,还翻译什么?!学习是逼出来的,而且就译员本身来说,所学习的知识,其面涉及之广,任何大学的学生,就其具体某一个学生而言,都无法比拟的。笔者曾被一位用户问道:你是学什么的?当然回答说:学外语的。我是实话实说,原本就是如此嘛。可是他怎么也不相信。这句话,他也不知道问了我多少遍。他说:你怎么会是学外语的?你怎么懂那么多?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他:我什么也不懂,只是在口头上、书面上似乎是听懂了一点、看懂了一点而已,其实究竟是怎么回事?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也不需要我搞得那么清楚,也不允许我花那么多时间去搞清楚,等我搞清楚了,黄花菜早就凉了,我的用户早就跑光了。

“翻译院”的翻译业务,不是由译员仅仅只花翻译作业这一道工序完成的,而是由翻译前的学习准备和翻译作业两道工序组合在一起才完成的。前者是翻译作业的准备阶段,后者是翻译作业的实施阶段;前者是为后者储备必要的资粮,后者是前者的继续。没有前者,后者就难以实施,即便实施,不仅下手不易,而且翻译出来的文档和语句,其质量也难以保证。翻译什么,就要学习什么。学习必要的专业、行业、学科知识是翻译作业不可与缺的第一步,也是决定翻译作业成败的关键的一步。用军事术语来讲,就是“不打无准备之战”。

“翻译院”的译员和其他单位的译员在对待翻译这一职业,在观念上有没有差异呢?笔者迄今为止未曾考虑过这件事。但有一件事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一直未找到答案,纳闷不已;现在面对这个问题,在写这篇文稿之时,似乎茅塞顿开,答案渐露端倪。那是在翻译院成立开业、经营时日尚不久长、刚刚才三、四年之时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当时我院承接了福州火力发电厂引进日本成套发电设备投资建厂的翻译业务,我具体负责管理派往该厂、担任现场翻译服务的译员的管理工作。其中的一部分译员是我院的职工,还有一部分则是从其他单位经签约临时借用来的、派往施工现场担当翻译服务的外借的译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当时用人单位突然向我提出问话:你们翻译院派来的译员,有一部分是你们自己单位的,有一部分则不是你们单位的,是不是?当时我对他提出的问话,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到莫明其妙。因为这些人全是以我院的名义去的,而且无论我院的译员、还是其他单位的译员,都不可能向我们的用户去谈及这样的事情的。我院是商业性的翻译机构,院领导当然也一直重视“用户是上帝”的服务意识的教育,而译员自己也会自觉地、较好地遵循这样的服务理念去为用户做好自己的翻译服务工作。而从其他单位借用来的译员,他们一直在自己工作单位里担当翻译工作,他们和他们自己工作单位里的其他职工一样,相互之间是同事关系,为在同一单位里工作的员工担当翻译作业时,没有养成、也没有意识到需要将本单位的职工视为用户、视为上帝,没有这样的意识,更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对于同单位的职工,只是视为工作分工的不同、工作岗位的不同,是同事、同僚而已;在进行翻译作业时,缺乏服务意识,没有服务观念或者说服务意识、服务观念淡薄也就不足为奇、不足为怪了。他们与同单位的职工相处当然没有养成、也没有意识到需要养成“用户至上”、“用户是上帝”的服务观念。而我们翻译院的译员则不一样,翻译院是专门为社会上提供翻译服务的机构,院领导一直注意教育全体员工要有“用户是上帝”的服务观念和意识,而译员自身也会自觉地时时、处处在自己的翻译作业里体现出这样一种服务观念和意识。有这样意识、观念的一群译员和没有这样的意识、观念的另一群译员在一起,为同一个单位的人群提供翻译服务时,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为人处事、坚持边工作边学习等等方面当然会泾渭分明地表现出来。时间长了,自然就会被人们明显地感受出来、分辨出来。所以上述福州用人单位提出这样的问话也就不足为奇、不足为怪的、而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实在用人单位担当口译期间,常常会听到用人单位和其他地区、其他单位受聘担任该单位翻译作业的同行们的反映:你们翻译院的译员与其他单位的译员就是不一样。究竟什么不一样,大概其中主要指的是我院的译员较之其他单位的译员有明显的“用户是上帝”的服务观念和意识、并且将其贯穿于翻译实践的始终吧。同时,我院的译员在翻译作业期间会主动做好协调中、外方人员之间的人事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翻译业务作业而已。决不会单纯地指翻译业务水平的高低之差吧,因为翻译业务水平之高低,决不会是一个翻译机构的译员全是高水平,而另外的翻译机构的译员全是低水平啊。有浓厚的“用户是上帝”的服务观念和意识大概也可以说是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的翻译文化的特色之一吧。当然有了“用户是上帝”的服务观念和意识,译员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翻译水平的自觉性也就会非同一般,而会有更高的迫切性和主动性、自觉性了吧。

因为是商业性的、面向全社会的翻译机构,所以不仅有国内的用户、还有国外的用户,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用户。各行各业所使用的专业语言我们自然不易看懂、不易听懂,即便是用国语叙述的,听不懂、看不懂的也比比皆是,更何况是用外国语、外国文字叙述出来、描述出来的呢?只要用户所属行业、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译员自己迄今为止所未曾经历过的,在实际实施翻译作业前都要学习,都必须学习。所以“要翻译、先学习”是“翻译院”译员的第一要务。不管你愿意学也好,不愿意学也好;是主动学也好,被动学也好,都得学,否则翻译质量要想过关,没门!尤其是在翻译院创办之初,更是如此。具体作法之一就是对于承接到的翻译业务,视其所属行业、专业进行对口参观、学习。此外还注重收集、整理该行业、该专业的专用词汇,供翻译时参考和使用。学习的目的正如前面所述,不是为了掌握该行业的生产、制作技术、技能及其制作时的工序、工艺、设备、流程等等知识本身,而是这些知识的语言叙述需要的专用术语即专业词汇及其叙述方式方法,包括专用术语即专业词汇的内含,以便实施翻译作业时能尽量地用目标语言的地道的专用术语即所谓的行话将其准确地再现出来即叙述出来、描述出来,尽量少讲、不讲外行话,以便使用户对我们译员的翻译结果,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了。对于所有不同的翻译项目,都会针对其专业性、行业性、知识性,采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为翻译作业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学习是翻译作业的必要的准备阶段,是翻译作业的第一道工序。

“工程技术翻译院”,只是一个翻译机构的名称而已,实际经营的范围当然以社会需要为主,用户是上帝嘛,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在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经营,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我们的天职,只要是社会需要的服务、合法的经营,为社会所需要的、于国于民有益无害的、并且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经营范围内的翻译业务,都要认真地去做,并且力争尽善尽美地做好,于国、于民、于社会、于自身都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翻译院”的服务面向全社会,既有国内用户,也有国外用户,从事理上讲,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涉及到。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即便是国语,他人的行业、他人的专业,他人的学科能看懂多少?能听懂多少?看不懂,也得看;听不懂,也得听,否则,改革开放就熄火啦!办法只有一个:学习!学习!!再学习!!!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谁又能懂得了那么多呢?因此要翻译先学习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而为之的事情。谁不想轻松一点、舒服一点呢?可是翻译院轻松了,用户就要吃苦头啦。到头来,失去了用户的信任,倒霉的还是自己,就更不轻松啦!要嘛就不干,关门熄火,可能吗?“翻译院”是在改革开放中成立的翻译机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新生事物,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当然要为改革开放服务,要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可以说“翻译院”是改革开放、请进来、走出去的马前卒,为人执鞭、为人提镫。从事这样的工作,不辛苦、不学习能行吗?能做好这样的工作吗?既然开张了,天大的困难也要闯过去,否则,翻译院的领导、职工、译员自身也不甘心啊!事情都是逼出来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既然干了这一行,就硬着头皮往前闯,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学习是本院的第一要务,是逼出来的,而且贯彻于翻译作业的全过程。只要用户涉及到的行业、专业、知识在迄今为止的翻译业务中是未遇到过的,都要组织译员进行学习。“翻译院”的业务可以说主要的不是靠业务员、做广告之类的办法搞来的,而是靠用户一个推荐一个地推荐来的。翻译院翻译出来的文本用户放心,派出去的译员现场口译用户称心,用户就会主动地为你做广告,不做广告胜似广告,可以说这是“翻译院”的传家宝。

“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从名称上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家专业性、知识性、行业性很强的翻译机构。为了保证翻译质量,在翻译队伍人员配置上,必须符合其翻译作业的规律性,必须有其独到之处,否则要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技术翻译院”决非易事。“翻译院”的组建者们,从自身的实践中,摸索到了这样的门路,除了为该院配备强有力的外语专业人材外,还创造性地配置了一批有一门较好外语的工程师为译文专门负责技术校对。这不是奇思妙想的结果,而是从实践中摸索探寻出来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配置方法。这是原江苏省栖霞山化肥厂的翻译班子在实践中摸索、探索出来的经验在该院的应用和延伸。实际上原本看起来似乎可以由一个人来干的事情现在由两个人来干了,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是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尽管这些工程师大多数不懂日语,可是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遇到难题,向他们请教,得益匪浅。古人有“一字之师”之云,今人真正懂得这句话含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者能有几何?古人还有“一字值千金”之训!在工程技术翻译院配备工程师负责技术校对,可以说是“一字之师”、“一字值千金”真谛的真正的领悟者和真正的实践者。中国是个文明古国,近代落后了。落后了,不可怕。一个人干不了的事情两个人来干,看起来,这是落后的作法,然而两个人取长补短,能干起来,那就行啊!总比干不起来强吧!谁还能想出比这更好、更高明的作法呢?!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翻译院”配置工程师不就是“两个和尚抬水吃”的现实表现吗?一个人做不了的事,如果两个人能做,让两个人来做,有什么不好呢?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呢?!总比一个人做不了强吧。实际上这也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决不是单凭个人的苦思冥想所能臆造出来的。这样的作法是对翻译质量认真把关、严格要求的表现,也是对用户这位上帝的负责精神的体现,更是作为一个社会上的服务机构应有的品质的表达。这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并被证明是成功的可取的做法。可以说这是“翻译院”的组建者们的一种勇敢的尝试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失为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之举,也不失为“翻译院”创办成功的经验之一。配备工程师,实际上是增强译员对源语言的解读能力和用目标语言进行的叙述能力、描述能力。要从源语言中解读出信息,再用目标语言将该信息叙述出来,不仅需要有很好的国语、外国语两种语言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对于需要翻译的语言中所涉及到的专业、行业、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和知晓。当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为翻译队伍配备工程师不无非议吧?然而用户是上帝啊。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道路,无疑是正确的。如果翻译机构只重视自身的经济效益,不讲究用户的经济效益,不注重翻译质量,翻译业务就没有了市场。失去了市场,没有了用户,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呢?还办什么翻译机构呢?要讲效益,首先要将社会效益、用户的效益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要将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一句话,要把用户真正作为上帝来看待,“用户是上帝”不是口号,而是要付之于实际行动的。况且这里只配了两个和尚,不是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才没水吃啊!两个和尚是最佳搭配啊!古人早就料到了,早就给指出来了。而且翻译这个行业是服务行业,是爬“格子”的,不是开金矿的,要发财,可能吗?要干翻译这一行,就别想发财;要想发财,就别干翻译这一行,两者必居其一,不可兼得。用户是上帝,效益在其后,没有上帝,还谈何效益?要谈效益,首先要谈社会效益,社会有效益,你这个单位、个人才有效益。什么叫“用户是上帝啊?”遇到具体问题要能真正想通,否则空喊口号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做用户之所需,才能真正拥有用户。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之所以要培养、使用社会业余翻译力量,不也正说明其业务兴旺发达、深受用户欢迎吗?!

配备相当数量的工程师,是“翻译院”兴办成功的经验之一,是其独到之处,也是其成功的法宝之一。这是“翻译院”的第一代领导者们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凭空奇思妙想出来的。这也证明真理来源于实践。组织翻译队伍,在其中配备工程师,类似于这样的做法,在其他的翻译机构和翻译部门笔者也曾亲身遇到过、亲眼见识过。真是无独有偶啊,英雄所见略同啊!实践出真知,生产第一线的实践者就是高人一筹。作者曾有一段时间曾被派往一家电视机显像管生产厂家资料翻译部门担当笔译作业。在那里,我看到一位该厂资历颇深的工程师担当翻译作业。这是为什么呢?与在那里从事翻译作业的译员相比,外语水平虽不及他人,可他懂技术啊,技术上胜人一筹啊!尽管外语比不上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技术上需要有人把关或许是其中原因之一吧;至少实际上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啊。我在那段翻译作业期间,向他请教、得到的帮助不少,受益匪浅。问题仅仅在于人们是否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而已罢了。译员配上工程师,实在是一种高明的搭档,虽谈不上是什么创造,却也不失为是一种创新。许多创新、创造,许多新生事物,在开始之时,都会遭到一些非议。这几乎是一条规律。少见多怪,从何而来,来自成见、出自少见。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识。

其实在商业化即专业化生产的近代社会中,学习是各行各业都不可须臾与缺的。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竞争是商业化和专业化生产的伴生物,也可以说是其孪生兄弟。既然是竞争,首先就要靠质量,其次靠价格,即质量要好,价格要便宜。商业性的翻译服务工作同样如此。要保证翻译服务质量,就必须提高译员的素质即翻译服务态度、敬业精神和熟悉用户专业、行业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等等方面的知识。

“翻译院”是商业性的翻译机构,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应该说是同类翻译机构中办得比较成功的一个,其中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用人机制上适合市场的变化的需要,在以自身翻译力量为主的同时又注意发挥社会上的业余翻译力量。在人才使用上,大量使用、挖掘、培养社会业余翻译力量,不失为该院决策者们的用人高明之处、精明之道。高明在何处?将社会视作翻译人才蓄水池,需要用时就放水,不需要用时就关起来;大忙大用、小忙小用、不忙不用、调节有序、开关自如,随着翻译业务的状况即翻译市场的状况及时调控。对于业余翻译人员,支付翻译费用,双方受益。精明在何处呢?使用社会业余翻译力量,按各人的翻译的专业、行业的不同,分别提供适合各人擅长的翻译资料,也就是说按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分发翻译资料。就业余翻译的每个译员个人而言,他们都分散在社会上的各自所在的工作单位里,他们翻译服务的对象所属的专业、行业多种多样,各人的翻译擅长的领域不尽相同。对于商业性经营的工程技术翻译院来说,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分散,管理起来就要费时、费力;他们各自擅长于自己所从事的某个专业、某个行业的翻译作业,而对于其它的专业、行业的翻译作业来说,相对地就会显得有所欠缺,对此,在分配翻译作业时,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对于社会上的业余翻译力量,指定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业余翻译管理档案,保持经常联系,并经常征求他们对我院组织搞业余翻译工作的意见,包括翻译作业本身以及译员的管理,学习、吸收他们所在单位翻译作业组织管理的经验和长处。社会业余翻译力量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不可与缺的编外翻译力量。其不足之处就在于不能如同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自己单位的译员那样,随时可用,相对而言知识面不够宽,也不能如同本院译员那样可以加以培训。一句话,使用时,必须注意力求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正因为大量地、慎重地、有选择性地组织和使用了社会上的业余翻译力量,所以使得“翻译院”的实际翻译能量在翻译院自身译员所具有的翻译能量的基础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本文的内容到此就要结束,笔者欲借此机会将本文与另两篇拙文《浅说语言的本质和翻译的实质》、《翻译标准探讨》之间的关系作一综合叙述。这三篇文章可以说是:文为三篇,而中心只有一个。前两篇文档是为本文作铺垫而写的。如果没有这两篇文档,本文就没有了理论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适逢翻译院草创之际、敝人来到了翻译院;而敝人退休之日,恰逢翻译院改制之时。作为商业性的“翻译院”,对其译制件即翻译出来的结果,要有个评价,评价要有个标准,标准的制订要有科学的依据,科学的依据来自哪里?分析包括翻译这一作业前后涉及到的两种语言——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内的语言的本质和翻译作业的实质就势在必行。正因为我从头到尾经历了“翻译院”的创建开始到改制结束为止的全过程,在实际的二十六年的翻译过程中,我对翻译这一作业行为的体验不断得到加深,尤其每当用户交给的翻译任务、其内容涉及到迄今为止翻译过的项目中未出现过的、对我们译员自已来说是一种新知识、新行业、新专业时,翻译起来就有不顺手之感,对这些新的东西就必须有所学习,否则就难以适应这些翻译任务的翻译作业。正因为是在这样反复的学习中,对翻译这一作业有了不同往常的体验和思考,对语言的本质和翻译的实质也有了一些新的思索、新的感悟、新的认识、新的体会,这些思索、感悟、认识、体会未必都是正确的,抱着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一孔之见,提出来与读者商榷吧。改革开放,必然要请进来,走出去;“翻译院”地处江苏,适逢改革开放,又有江苏省委和省建设厅的正确领导,在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翻译活动的实践中,既是工作,也是学习,敝人受益非浅。一句话,赶上了好时机,虽然辛苦一点,但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有细许浅薄体会,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愿与诸君一起商榷,共同进步。

从“存在就是合理”这一箴言而论,“翻译院”的诞生、存在、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产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又是有生有灭,逢时而生,时过则亡。而从物质不灭的道理来讲,又是无生无灭。“翻译院”改制了,名不存,而实不亡,只不过是由国有改成了民营,也就是说以另一种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形式而存在、发展罢了,名称也随之改为“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有限公司”。不仅如此,而且同时还由原该院的部分退休职工组建了另一个名叫“江苏钟山翻译公司”的翻译机构,这充分说明原“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有顽强的生命力。

什么是改革开放?好好想过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想想,改革开放,不仅中国需要,世界各国都需要。民族要解放,国家要独立,世界要联合。不改革、不开放如何联合?联合国、联合国,联而不合,这是事实。改革开放,走出去、请进来,自然联合。不是联合国,胜似联合国。不在形式,重在内容,经济是基础,经济建设开放,政治上自然就会消除隔阂,相互尊重,不拘一格。世界所有要发展、要进步的国家没有一个不开放、不改革的。不改革不开放就是闭关自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与整个世界相比,与全人类相比,总是局部的、不完善的、不尽善尽美的,改革开放是任何民族和国家都需要的,不唯中国是然,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亦复如然。改革开放,就是学习他人之长,补已之短;有进有出,文武之道是也。世界各国哪个能避之?!联合国、联合国,不联合还有什么国?联合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早联合,早得益;迟联合,迟得益;不联合、不得益。改革开放,是任何国家迟早都要走的必经之路。世界大同,尚须时日,各国联合,势在必行。翻译这一行业是世界大同、各国联合的人类必需品,须臾不可与缺。我的三篇拙文,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开放,我就干不了翻译这一行,不干翻译这一行,自然写不出这三篇论文,写这三篇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就是为了怀念“翻译院”,同时为了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更是为了迎接人类的联合。世界联合之日便是翻译事业发展大好之时。

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理,不识“翻译院”真面目,只缘身为其职工。工程技术翻译院之类的商业性的翻译机构,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吗?华夏历史五千年,有过这样的翻译机构吗?没有,不曾有过,绝对没有。这是中国历史进程在翻译界竖起的一块里程碑。就这一点而言,对“翻译院”也必须好好回忆一番,研究一番。能在这样的翻译机构中完完整整地与之同进同退地工作了二十六个春秋,不是盛事,也是幸事。从“存在就是合理”的箴言出发,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翻译院”的组建和存在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是翻译队伍中的异军突起,说是改革开放孕育出来的翻译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也并非言过其实。正如古人所云:“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是改革开放造就了“翻译院”及其翻译文化。为此,写下三篇拙文,以示纪念。不仅是纪念,也是一种赞誉,赞誉什么?赞誉时代、赞誉改革开放;同时也是赞誉生命,赞誉历史,赞誉祖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有一百六十年的历史了,该有这样的赞誉了。赞誉,也是一份历史的责任,赞誉就是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不,我们真有被开除出地球球藉的危险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一花引来百花争,百花齐放才是春。愿更多的翻译之花盛开于神州大地东、西、南、北、中。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10 江苏省工程技术翻译院有限公司    网站ICP备案号:苏ICP备06044368号

 

 

 

zboss.cn